免费查看全部成交信息
请使用微信扫码
城市搜索
选择城市
乐有家 > 房产资讯 > 新闻聚焦 > 正文

光明副中心 公明拟投1.4亿元推动城市品质提升

作者:乐有家研究中心 更新时间:2017-04-11 09:37 来源:南方日报

摘要:借势而为,公明办事处提出了打造成为“光明新区城市副中心”的发展目标,以期在产业、城市功能上与新区主城区形成优势互补、相互支撑的发展格局。

2016年8月31日,在光明新区西部片区,一个原本面积100.3平方公里的老公明办事处被拆分为数个街道,一个面积23.6平方公里的新公明办事处乘势而立,下辖公明、李松蓢、上村、下村、西田等5个社区,常住总人口14.46万人,其中外来人口13.4万人。

公明曾因铸就“公道光明”的公明墟而引得众商家云集,如今商贸业、公共配套服务集中,新区文化馆、图书馆、体育中心等文体场所坐落于此,加上区位优势明显,未来仍将是大公明片区人流聚集地,乃至新区及周边地区的人流物流聚集地。

借势而为,公明办事处提出了打造成为“光明新区城市副中心”的发展目标,以期在产业、城市功能上与新区主城区形成优势互补、相互支撑的发展格局。该如何在传承中创新?2017年的重点工作如何推进?为此,南方日报专访了公明党工委、办事处主要负责人黄文胜。

谈规划

打造“一心两岸三园”,塑造公明特色宜居区

南方日报:公明办事处提出要加快推进“光明新区城市副中心”建设。能否解释一下这个定位的具体内涵?

黄文胜:深圳市委副书记、光明新区党工委书记李华楠在公明调研时提出将公明办事处打造成为“光明新区城市副中心”,这一城市发展战略定位,既是新区党工委、管委会的决策部署,也是公明办事处加快发展的重大历史性机遇,为我们下一步发展指明了方向。

公明打造“新区城市副中心”有得天独厚的优势,一是公明发展潜力巨大,在产业、城市功能上要与新区主城区形成优势互补、相互支撑的发展格局。二是公明具备自身的独特优势,有良好的区位优势、便捷的交通系统、多样化的商务-空间、相对完善的配套设施、良好的景观文化环境,对整个光明新区西北部的发展也将会形成辐射力和带动力。

南方日报:你认为公明要实现这一目标还有哪些方面需要突破?

黄文胜:客观来讲,公明要实现这个目标任重道远,还存在许多不足的地方。一是经济总量偏低,在新区所占比重不高;二是公明人流量大,基础设施不能满足现实的需要,要进行升级改造涉及的问题比较多;三是城市品质和商业总体档次还不够;四是可供发展的土地空间不足,难以容纳新的大型产业。

为此,公明办事处提出了打造“一心两岸三园”的规划。一是以苏宁、天虹等商场为中心,辐射带动周边地带,重点发展服务产业,打造休闲购物商业服务核心和饮食一条街,将公明建设成为新区最具特色活力的,集“吃住行游购娱”于一体的商贸休闲商业型消费区。光明新区的金融网点、商贸业等都集中在公明办事处,毫无疑问目前公明办事处仍是光明新区最具人气的地方,这样的“江湖地位”短期内不可替代,当然其他兄弟办事处也正在奋勇争先,我们既有建设新区“城市副中心”的先天条件,又有时不我待的紧迫感。二是以茅洲河整治为契机,与现代都市生活特点紧密融合,打造两岸休闲特色景观带,培育出水果采摘、观光休闲、两岸绿道骑行步行、河边垂钓等旅游发展新业态,通过茅洲河整治达到水质提升、生态恢复,既满足群众休闲娱乐需求,又展现出生态之美。三是注重城市慢生活休闲功能发展,提升红花山公园和开发西田、李松蓢两处郊野公园,满足都市人休憩需求。

此外,公明还将在文化古镇上下工夫,将具有公明独特的历史人文底蕴与“城市副中心”建设、产业提升发展与文化传承创新紧密结合起来,使无形的文化变成聚集资本、人流的发展资本。如实施公明老街、陈仙姑祠、东宝中学等文化遗址修缮建设,开展公明老街古风情展、仙姑诞祭祀、爱国主义教育等具有地方特色的活动;打造红木产业园区,在此设为文博会分分场,开展红木产业展、红木文化论坛等活动。当然,这些都需要优化城市配套,完善城市建管水平,积极拓展新的商圈,提升总体商贸形象,提高公明的经济、人口、文化承载能力,让公明成为深圳西部宜居、宜业、宜游中心区域。

谈民生

加快打通20条“断头路”,今年拟打通6条

南方日报:你谈到公明人流量大,基础设施不能满足现实的需要。据了解,交通出行难很长时间都是公明人的“痛点”。公明将如何满足这些需求?

黄文胜:对于群众关注的民生实事,我们一向列为重中之重去考量,将多方施策破解或缓解交通压力。一是以打好交通大会战为契机,加强规划衔接,加快打通辖区内20条断头路,其中今年打通6条,优化交通微循环能力,提高通行力;二是以地铁6号线2020年开通为契机,抢抓机遇先行谋划,做好地铁站点周边交通规划,借力地铁大动脉疏通交通大命脉;三是积极推广社区微巴和共享单车,优化公交路线,倡导绿色出行;四是建成公明、上村、下村等大型停车场建设,盘活静态交通资源,从而改善动态交通环境。在停车场建设方面,我们将学习北上广等大城市及市内的一些做法,在公明社区建设一个动态、立体、智能的停车场,更好地用好土地资源。

南方日报:新区正在深化城市品质提升工作,2017年公明在这方面有哪些动作?

黄文胜:我先说组数据,2016年,在城市品质提升上投入6700多万元;2017年计划投入1.4亿元,其中已申报95个强基惠民工程项目,截至2月底已完工74个。在民生微实事方面,2017年将投入1000万元,为5个社区实施工程类、服务类、货物类共计64个民生微实事,提升公共服务质量,提升群众获得感。

接下来,我们将以城市品质提升为引领,坚持重点突破、以点带面、整体推进,以完善路网为重点,打通“断头路”,突破交通瓶颈,对破损道路进行升级改造,完善主干路网;启动美化、绿化、净化、亮化四大工程,着眼于山水风光、老街小巷、古居旧舍、人文历史、风俗人情等,打造“一街一景”品牌,进一步提升城市魅力。

南方日报:公明片区人口密度大,在社会管理方面将如何创新?

黄文胜:公明正在积极探索“大社区”管理模式,淡化办事处与社区层级关系,强化社区工作力量、提升社区服务能力,努力解决基层治理责权失衡问题。

一是坚持力量下沉。在不增加机构和人员编制的情况下,调动、整合办事处工作力量下沉社区,实行“一线工作法”,增强社区工作力量,提升服务能力。二是坚持政府主导。按照扁平化管理的原则,把社区工作站人、财、物纳入办事处部门统筹管理,强化办事处在社区治理中的主导作用,提升社区管理规范化水平。三是坚持综合治理。继续推进“五队合一”的社区综合管理模式,以社区网格为编制单位,整合安巡员、出租屋综管员、城管巡查员、派出所巡防员(消巡员)、社区联防员,强化能力培训,由过去“单兵作战”向“多兵种联合协作”转变,实现“一专多能”,对社区各类事务进行精细化管理治理,把问题发现在社区、消化在社区。

谈转型

以城市更新拓展空间,以产业转型升级促经济发展

南方日报:深圳当前和未来发展的最大瓶颈就是缺少空间。公明由于发展较早,建成区密集,将如何拓展发展空间?

黄文胜:正是因为公明建成区密集,我们提出了通过城市更新,加快转型升级的思路,强化规划引领,完善城市功能,优化产业结构,狠抓精细管理,改善人居环境,促进公明经济和社会持续科学健康发展。

一是高起点规划、高水平建设,加强发展总体规划、土地利用规划的统筹协调,让城市的每一寸土地都纳入规划管理中,大力推进旧城、城中村、旧工业区改造,打造一批新标杆工业园区和小区。

二是集体、私人经济发展要紧密结合,打造高新科技园,推进产业转型升级,对企业实施分类动态管理,实行差别化政策支持,促使企业主动转型升级和实施技术改造,下大力气淘汰一批低端落后产能、引进一批高端企业,全力挖掘经济增长潜力。

三是进一步整合城市管理资源,也就是我刚刚所说的“五队合一”社区综合管理队管理治理模式,强化末梢管理。当然,这些举措可能会暂时影响一部分人的生活和利益,但从长远看,这些民心工程必然会得到广大群众的理解和支持。

南方日报:公明的社区集体经济发展较早,面对新的经济形式,公明将如何推动社区集体经济转型升级?

黄文胜:我们的社区集体经济存在“先发”劣势,工业园区环境、功能老化,甚至存在安全隐患,整体上来看,股权、空间位置等方面小而散,许多物业所有权在私人手里,不利于产业集聚形成链条,不利于新兴产业进驻。

事实上,城市更新的推进也是在引领社区集体经济转型升级。公明将从几个方面着手推进社区集体经济转型,一是推动股份公司改革,完善现代化公司治理结构;二是推动园区改造,通过拆旧建新和环境提升,优化园区功能;三是腾笼换鸟,推动产业更新换代;四是错位发展,加强服务和引导,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形成特色产业集聚。

当前,光明新区正处于城市化进程发展的快速期,也是分设办事处后的大发展大调整时期,不论是新区,还是办事处、社区,工作任务重、困难多,已成为我们必须面对的“新常态”。在这样的“新常态”下,我们有责任把公明建设好、管理好,要敢于担当,坚持摸实情、讲实话、干实事、求实绩,认认真真把工作做好,干一件成一件,不断改善公明群众的生活环境、生活状况,让群众有质量地生活。

+1 点赞

上一篇:银监会:防范房地产领域风险 加强地方债风险管控

下一篇:深圳要建设中国最美城市 列为首批城市设计试点城市

卖房 我要卖房或出租 APP 扫码下载APP
小程序 扫码进入小程序
淘房 淘房超人 关注 我关注的房源
对比

暂无可对比的房源

去找房 >
房源对比 最多一次对比四套房源 清空
免打扰 开通免电话打扰 工具 房贷计算器 进度 查询交易进度 真伪 查询房源真伪 大学生租房免佣金 名企 合作 反腐 倡廉
提意见 意见反馈 顶部 回到顶部